鲁老师
罗浮山

《广东中药志》红脚艾原文: 108.红脚艾

发布时间:2025-07-09 点击:9

【别名】 南艾蒿、鲍姑艾、艾叶。

【来源】 本品为菊科植物南艾蒿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 的全草。

【药用历史】 红脚艾的用药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,东晋《肘后备急方》与南北朝《本草经集注》中记载的艾叶包含红脚艾。同时,红脚艾也是岭南民间常用草药。

【植物形态】 多年生草本。茎、枝初微被柔毛。叶上面近无毛,被白色腺点及小凹点,下面除叶脉外密被灰白色绵毛;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卵形或宽卵形,一回羽状全裂,具柄;中部叶卵形或宽卵形,长5~10 cm,一回羽状全裂,每侧裂片3~4,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稀线形,长3~5 cm,不裂或偶有数浅裂齿,边反卷,叶柄短或近无柄;上部叶5~3全裂或深裂,苞片叶不裂。头状花序椭圆形或长圆形,排成穗状花序,在茎上组成圆锥花序;总苞片背面初微釘蛛丝状柔毛;雌花3~6;两性花8~18,花冠檐部紫红色。瘦果倒卵圆形或长圆形,稍扁。(图108-1)

 

图108-1 红脚艾原植物图

【生境分布】 生于山坡、田埂等湿地。本省产惠州(博罗)、肇庆(怀集、封开)等。我国分布于华东、华南及西南等地区。朝鲜、日本、越南、老挝、柬埔寨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印度尼西亚、印度、尼泊尔、斯里兰卡以及小亚细亚、欧洲中部以南至非洲北部及东部国家都有分布。

【种植要点】  1.生物学特征 红脚艾喜阳光、耐干旱,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,但以阳光充足、土层深厚、土壤通透性好、有机质丰富的中性土壤为佳,肥沃、松润、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生长良好。

2.种苗繁育 主要采用种子繁殖。应于冬末春初播种育苗,播种后覆土不宜太厚,以0.5 cm为宜或以盖严种子为度。2月~3月苗高10~15 cm时,可按株距20~30 cm定苗移栽。另外,红脚艾分蘖能力强,一般1株艾一年能分蘖成几株至几十株,可以作为分株繁殖的材料。每年3~4月,由根茎生长出的幼苗高10~15 cm时,在土壤湿润时,最好是雨后或浇水后,挖取红脚艾全株按照行株距25 cm×20 cm种植,栽培后2~3天若无降水要滴水保墒。

3.田间管理 栽种后,若有杂草,则中耕除草1次,要求中耕均匀,深度不得大于10 cm,红脚艾根部杂草需人工拔除。每茬收割后,地上仍有杂草的地块需进行中耕除草,特别是带有草籽的杂草,应及时收集,并堆积在地头焚烧,严禁草籽落入田间。

4.病虫害防治 实行三年以上轮作,选用抗性强的品种,合理密植,深耕晒垈、冻垈,增施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深沟高畦,中耕除草,清洁田园。应用频振式灭虫灯诱杀害虫,辅助人工捕杀。选用脱毒种苗,保护利用天敌,使用生物农药。

【采收加工】 夏秋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叶置烈日下晒干后,入石臼中捣或放在竹箕中揉搓成艾绒,除去渣滓。

【药材及产销】 本省产惠州(博罗)、肇庆(怀集、封开)等,多销全国。

【药材性状与鉴别】 1.药材性状 红脚艾的主根较细长,侧根多,成熟后根部显紫红色。茎、嫩芽微被短柔毛,嫩芽卷合且呈灰白色。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浅裂,逐渐变尖,中上部叶卵形、长卵形或宽卵形。(图108-2)

 

图108-2 红脚艾药材图

2.显微鉴别 暂未找到

【化学成分】 叶含挥发油,主要成分为侧柏酮(thujone)、校叶醇(cineole)、樟脑(camphor)及艾蒿内酯(vulgarin)等。

【药理作用】 1.抗氧化 红脚艾的水提取物对DPPH(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)、ABTS(2 ,2-联氮-二(3-乙基-苯并噻唑-6-磺酸)二铵盐)、FRAP(铁离子还原/抗氧化能力法)和CUPRAC(铜离子还原能力测定方法)具有良好的清除效果。

2.抑制肝癌细胞作用 红脚艾的甲醇提取物能够诱导人肝癌细胞的毒性,而不损害正常细胞。

【炮制】 除去杂质,切段。

【性味归经】 温、苦。归脾、肝、肾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 祛风逐湿,消肿止血,安胎。用于感冒、头疼、久痢、风湿关节痛、神经痛、皮肤瘙痒、痈疽初起。

【用法用量】 9~15 g,水煎服;外用酌量,水煎熏洗或捣烂敷患处。

【贮藏】 置通风干燥处。

【附方与应用】 1.皮肤瘙痒:艾叶、稀莶草各15 g,白藓皮9 g,水煎服。

2.治疗黄水疮:艾叶加水1500 ml,煎至500 ml,浸洗患部;再将带壳杏仁放入文火中烧至壳黑取出杏仁,捣成霜状,涂抹患处,每天3~4次。

3.治疗阴囊湿疹:山野豌豆、花椒、艾叶各9 g,煎水熏洗,每日1次。

(1~3方出自《岭南民间验秘方大全》)

【附注】 1.本品常与同属植物家艾 Artemisia argyi Levl.et Vant. 混用,其功用大致相同。

2.加工制成的艾绒或用棉纸卷成艾炷,均供作针灸科用以灸疾。

参考文献

1.Suroowan Shanoo, LlorentMartínez Eulogio Jose, Zengin Gokhan, etc. Phyt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, Anti-Oxidant, Anti-Enzymatic and Cytotoxic Effects of Artemisia verlotiorum Lamotte Extracts: A New Source of Bioactive Agents[J]. Molecules,2022,27(18).

(暨南大学 吴孟华 曾梓航)

浏览相关新闻

More News